59.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是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保障。财政支出是指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60.可支配收入:表示经过收入分配之后由一国或一个部门拥有的可能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总额,有可支配总收入和可支配净收入两个指标。
61.补偿性支出:是指用于弥补国有经济生产资料的消耗。
62.积累性支出:是指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支出。
63.财政收支差率:是指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它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收执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
64.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的货币流通量,即存在于流通领域之中为各个经济单位所持有的货币量。它包括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3(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层次。
65.货币流通量:是指流通中实际存在的现金总量,也就是M0。
66.间接标价法:是指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反复,是直接标价法的倒数。
67.商品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的平均更新次数,计算公式为: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
68.商品周转天数:商品周转天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库存商品平均每更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
69.社会商品购买力: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零售市场上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制支付能力,它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商品的需求量。
70.进出口比价指数:是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相比的比例。
7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是指出口某种商品可以换回1个单位的外币所需要的人民币总成本,即出口多少钱的商品换回一个美元。
72.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国际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往来等外汇收支,即一个国家对外的现汇外汇资金的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所有收入与支付。
73.国际收支平衡表: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它包括四大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
74.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75.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的最终使用具体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净出口三个部分。
76.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来自国外要素净收入之和。
77.国内生产总值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活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
78.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是指用来描述国民经济生产和使用总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因素影响的综合指数,具体包括价值量指数、物量指数和物价指数。